野杜鹃之十

时间来到2003年,夏季。

这一年的高考季,葫芦镇掀起不小的波澜。

镇里居然同时考上好几个大学生。这在葫芦镇以往的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

很庆幸,我们的杜鹃姑娘,也是其中一员,即将成为未来的大学生。

她高考发挥稳定,稳定的结果就是成绩一般,只考了个二本。

然后,报考了省城长沙的一所二本学校,被录取了。

录取通知书下到镇里,镇长亲自送到家门。

那一刻,老杜家是兴奋的。不管一本二本,好歹是个本科。

葫芦镇能走出本科生,这对没读过什么书的农村人,已经是莫大的刺激。

很少回家的老杜,那一阵也天天呆在家里,把女儿的录取通知书,反复拿出来看。

除了自己看外,还要拿给邻居、亲戚、朋友们看,仿佛这是古时的皇榜一样。

过去自己是代课先生,没有正式教师编制,这始终是心里一个梗。

现在女儿高中皇榜,今后前途无量,一想起这点,老杜就心花怒放。

张妈要冷静得多。一方面她真心为女儿高兴,女儿走到这一步,是她一手调教的结果。

如果没有张妈的一再支持甚至是压制,女儿不会读到高中毕业,再考上大学。

像其他农村女孩一样,最多读到初中,然后要么出去打工,要么早早嫁人了。

另一方面,张妈又充满了忧愁,这愁主要是女儿的学费和生活费。

第一年的学费加生活费,总么也要个七八千。

2000年以后,消费水平逐渐涨上来了。大学扩招的结果是读书的成本更高。

光是学费就要3000多,还有住宿费、伙食费,怎么算都少不了那些钱。

就在张妈一筹莫展之际,却天降喜事。一个人的出现,解决了她的经济危机。

他们村里有户人家,杜鹃应该叫奶奶的。

奶奶有个儿子,很早前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然后在广东省政法界工作。

他为人豪爽,办事能力强,事业干的顺风顺水,一直升迁到省司法厅副厅长。

这年暑假,副厅长回乡探亲,听说了杜鹃的事。

要不说土家汉子就是仗义,族人有困难时,该出手时就出手。

他来到老杜家,看望了杜鹃,讲了一堆鼓励的话,扔下五千元钱就走了。

张妈在身后千感谢万感谢,就差要杜鹃姑娘跪下了。

有了这五千元,张妈的压力一下子小了很多。

她卖了猪,又凑了一些钱,总共八千元,作为杜鹃上学的学费。

在杜鹃离开葫芦镇前往学校时,所有亲人都来送行。

外婆、舅舅、姨妈,还有爸爸这边不常见面的姐妹,也就是杜鹃的姑姑们,都来到老杜家。

他们自己都是穷人家,也无法提供更多的帮助。每人将五十元、一百元的塞给杜鹃姑娘。

有的亲人们,比如外婆、舅舅,是真心为杜鹃高兴。眼看一个农村女娃,要走出贫困,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生活。

但其他的亲人,不一定每个都这么想,各怀心思吧。

老杜扛起行李,送杜鹃姑娘到省城去上学。

张妈没上过学,文化不够,怕给杜鹃丢脸。再加上她家里活儿多,就没有随行。

老杜早就期盼这个时刻。他扛起行李,甩开大步往前走,特别带劲,就差要唱歌了。

杜鹃跟在身后,心情复杂。

一方面,她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充满期盼,第一次去到省城长沙,今后人生之路,或许从此迈进新的篇章。她努力多年,终于走出了葫芦镇这个贫困的地方。

另一方面,她担心妈妈的身体,想着她还要继续辛苦供自己上学。想念妹妹,担心她不听话。这个善良的女孩,不管离开家多久,始终想着家人。

还有一方面,她对自己其实相当不自信,担心自己适应不了省城的生活,被人笑话,被人看不起。

就在这错综复杂的情绪之中,她和爸爸踏上了去往保靖的公交车。

在保靖转客车去往吉首,然后从吉首坐火车到长沙。

头天早上出发,一路行过去,要第二天凌晨,才能抵达长沙。

野杜鹃之九

到了高二后,杜鹃姑娘已经适应了县城的生活。

此时的她,已经出落成标致的大美女。

她端庄秀气,有着尖尖的瓜子脸,挺拔的鼻梁。

身材窈窕有致,皮肤白皙水灵,更有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

如果不是身高影响了她的进一步美丽,她毫无疑问在容貌上秒杀全校所有女生。

如果要用一个明星来比喻的话,她长得稍有点像年轻时的佘诗曼。

从高一开始,她就陆陆续续受到男生关注。

每个看到她的男生,都会多偷看她一眼。有的男生看到她还脸红。

她还收到很多小纸条,那时中学生年代最原始的情书。

尽管知道自己的美丽,也知道自己受到众多男生的青睐,但杜鹃不为所动。

她的妈妈严厉训导她,在考进大学以前,不许谈恋爱。

她从小到大,都遵循母亲的教导,这点也不例外。

她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打扮朴素,吃的也朴素。

妈妈每个月给她250元生活费,这已经是做母亲的最大能力了。

即使是这250元,妈妈也经常为难。

每次放月假回家,妈妈既开心又难过。

开心的是女儿回家了,难过的是又要给她准备生活费。

不是身处那个环境的人们,永远无法理解贫穷的困境。

比如,杜鹃上高中时,我已大学毕业,来到美国。

我随便吃顿饭,都是几十美金。这点钱我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多一点少一点,对我生活没有任何影响。

然而,这几十美金,换成人民币就是几百块钱,是杜鹃一个月的生活费。

她妈为了这点生活费,早起晚归的种菜、卖菜、养猪、养鸡,甚至还要东拼西凑去借。

我无法想象她们的窘境,然而这就是当时大部分中国人的真实生活。

杜鹃每月拿着这点钱,当然不能过上任何与奢侈有关的生活。

连吃饭都要精打细算,上一顿5元,这一顿4元,这样算清楚。

衣服、生活用品,能不买就不买。至于和同学们去娱乐消费,那是不可能有的事。

杜鹃甘守着这份清贫,将全部精力放到学习上。她相信自己总会有摆脱贫穷的一天。

诚心而言,杜鹃姑娘不够学习的天赋。虽然她努力向上,但学习成绩也就一般。

文科成绩尚可,比如语文、历史这些还过得去。理科成绩尤其是数学,她真的很差。

也不知她爹怎么在葫芦镇教小学生数学的。

雪上加霜的是,她爹连代课资格都没有了。

因为各级政府日益重视教育,连葫芦镇这样偏远的小学和初中,也请来了刚毕业的大专生担任教师。

于是,一大批她爹这样的临时代课老师,彻底失去了教鞭岗位。

好在老杜自己的心态比较好,不教书了,还可以继续游荡。

用巫医手段给人看个病,混来自己的烟酒和生活费。

他基本没给家里提供经济支援,但也不依靠家里的支援。这比农村里常见的,打老婆的酒鬼赌棍,还是好多了。

总之,家庭所有的经济压力,都压在张妈身上。

两个孩子读书,家庭自己的开销,都需要张妈那瘦弱的肩膀,一肩挑起。

这也是杜鹃从小心疼妈妈,特别听妈妈话的原因。她知道妈妈太辛苦了。

野杜鹃之八

在杜鹃16岁的时候,她如愿以偿考上了高中,来到保靖县城读书。

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不止是学业的全新,也是生活的暂新的尝试。

因为,这是她第一次离开葫芦镇,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第一次离开家人那么远,没有了父母的争吵,没有了做不完的家务,没有四周一望无际的大山。

高中第一个学期,她很不适应,一个主要原因是想家。

虽然葫芦镇很贫困,虽然家里穷的家徒四壁,但是,她无比想念她的家人。

想念妈妈和妹妹,想念和她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连平时不顾家的老爸,此时在她心中也很亲切。

坐在教室里,她想起妈妈此时还顶着烈日,在地头干活。

不知她有没有按时吃饭?她被劳累折损的腰,还疼吗?

到了傍晚,她又想起妹妹。以往都是两姐妹一起放学,一起做饭。

现在只有妹妹在家,不知她能否把饭菜做好?有没有按时写完作业?

尤其是晚上熄灯后,她躺在宿舍的床上,久久不能入眠。

这个善良的女孩,从小到大,过早的体验了生活的苦楚,承担了生活的压力。

身处异地的夜晚,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人,惦念家人的生活情况。

回想起来,她觉得过去那些艰苦的岁月,其实是一种幸福。只要和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安心。

每逢放月假的时候,她坐上从保靖到葫芦镇的公交车,无比兴奋的赶回家。

那趟车,单程要15元。为了节省这15元钱,她可以几顿不吃饭,也要飞一般的赶回家去。

下车后,她直奔家门。看到妈妈在灶台前忙碌,她的眼泪哗哗不止的流下来。

月假可以在家里呆两天。她像亏欠了许多似的,一回家就忙个不停。

种菜、做饭、打柴、打猪草,这些熟的不能再熟的家务活,以前她累中生嫌,现在做起来,却真心觉得幸福。

在家的晚上,等妹妹睡了,她要和妈妈聊到很晚。

张妈对这个大女儿其实十分疼爱。可是她平时太忙了,地里家里的活儿太多,无暇关注女儿的感受。

她虽然没读过书,但相比一般的农村妇女,她有着更长远的理想。

她希望两个女儿都彻底走出农村,不要走她一样的辛苦的人生路。

所以,她再苦再累,也要供女儿读书。

她不会讲十分多的人生道理,对杜鹃的唯一要求是好好学习,听老师话,把书读好。

而杜鹃姑娘,从小在贫寒中长大,对妈妈的话言听计从,也形成了对母亲的依赖。

这也是她出去保靖后,还长久想家的缘故。

周日下午要离开家时,杜鹃久久的不忍心行动。

她坐在堂屋的门槛上,看着妈妈张罗这、张罗那,泪水一直在眼里骨碌碌打转。

张妈整个上午都没干地里活,她仔细的给杜鹃收拾要带的东西。

她把地里挖来的莲藕,剁成一粒粒,和肉末一起炒了,装在瓶子里,给女儿带到学校去。

天气凉了,她用心的编织袜子。她期望这双袜子,帮助女儿在冷天里抵抗寒风。

中午吃饭时,张妈煮上四个荷包蛋,两个给杜鹃,两个给杜梅。

然而,懂事的两姐妹都各分一个鸡蛋给母亲,她们知道妈妈在家里太不容易了。

张妈又把鸡蛋塞给了杜鹃。杜鹃捧起碗,转过头去,大把大把的眼泪滑到饭碗里。

吃过饭,张妈再三催促,杜鹃才依依不舍的提起行李,离开家门。

妈妈把她送到葫芦镇车站,一路千叮咛万嘱托。

她坐上去往保靖的公交车,隔着车窗看着妈妈,泪水再次哗啦哗啦的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