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2003年,夏季。
这一年的高考季,葫芦镇掀起不小的波澜。
镇里居然同时考上好几个大学生。这在葫芦镇以往的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
很庆幸,我们的杜鹃姑娘,也是其中一员,即将成为未来的大学生。
她高考发挥稳定,稳定的结果就是成绩一般,只考了个二本。
然后,报考了省城长沙的一所二本学校,被录取了。
录取通知书下到镇里,镇长亲自送到家门。
那一刻,老杜家是兴奋的。不管一本二本,好歹是个本科。
葫芦镇能走出本科生,这对没读过什么书的农村人,已经是莫大的刺激。
很少回家的老杜,那一阵也天天呆在家里,把女儿的录取通知书,反复拿出来看。
除了自己看外,还要拿给邻居、亲戚、朋友们看,仿佛这是古时的皇榜一样。
过去自己是代课先生,没有正式教师编制,这始终是心里一个梗。
现在女儿高中皇榜,今后前途无量,一想起这点,老杜就心花怒放。
张妈要冷静得多。一方面她真心为女儿高兴,女儿走到这一步,是她一手调教的结果。
如果没有张妈的一再支持甚至是压制,女儿不会读到高中毕业,再考上大学。
像其他农村女孩一样,最多读到初中,然后要么出去打工,要么早早嫁人了。
另一方面,张妈又充满了忧愁,这愁主要是女儿的学费和生活费。
第一年的学费加生活费,总么也要个七八千。
2000年以后,消费水平逐渐涨上来了。大学扩招的结果是读书的成本更高。
光是学费就要3000多,还有住宿费、伙食费,怎么算都少不了那些钱。
就在张妈一筹莫展之际,却天降喜事。一个人的出现,解决了她的经济危机。
他们村里有户人家,杜鹃应该叫奶奶的。
奶奶有个儿子,很早前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然后在广东省政法界工作。
他为人豪爽,办事能力强,事业干的顺风顺水,一直升迁到省司法厅副厅长。
这年暑假,副厅长回乡探亲,听说了杜鹃的事。
要不说土家汉子就是仗义,族人有困难时,该出手时就出手。
他来到老杜家,看望了杜鹃,讲了一堆鼓励的话,扔下五千元钱就走了。
张妈在身后千感谢万感谢,就差要杜鹃姑娘跪下了。
有了这五千元,张妈的压力一下子小了很多。
她卖了猪,又凑了一些钱,总共八千元,作为杜鹃上学的学费。

在杜鹃离开葫芦镇前往学校时,所有亲人都来送行。
外婆、舅舅、姨妈,还有爸爸这边不常见面的姐妹,也就是杜鹃的姑姑们,都来到老杜家。
他们自己都是穷人家,也无法提供更多的帮助。每人将五十元、一百元的塞给杜鹃姑娘。
有的亲人们,比如外婆、舅舅,是真心为杜鹃高兴。眼看一个农村女娃,要走出贫困,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生活。
但其他的亲人,不一定每个都这么想,各怀心思吧。
老杜扛起行李,送杜鹃姑娘到省城去上学。
张妈没上过学,文化不够,怕给杜鹃丢脸。再加上她家里活儿多,就没有随行。
老杜早就期盼这个时刻。他扛起行李,甩开大步往前走,特别带劲,就差要唱歌了。
杜鹃跟在身后,心情复杂。
一方面,她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充满期盼,第一次去到省城长沙,今后人生之路,或许从此迈进新的篇章。她努力多年,终于走出了葫芦镇这个贫困的地方。
另一方面,她担心妈妈的身体,想着她还要继续辛苦供自己上学。想念妹妹,担心她不听话。这个善良的女孩,不管离开家多久,始终想着家人。
还有一方面,她对自己其实相当不自信,担心自己适应不了省城的生活,被人笑话,被人看不起。
就在这错综复杂的情绪之中,她和爸爸踏上了去往保靖的公交车。
在保靖转客车去往吉首,然后从吉首坐火车到长沙。
头天早上出发,一路行过去,要第二天凌晨,才能抵达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