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鹃16岁的时候,她如愿以偿考上了高中,来到保靖县城读书。
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不止是学业的全新,也是生活的暂新的尝试。
因为,这是她第一次离开葫芦镇,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第一次离开家人那么远,没有了父母的争吵,没有了做不完的家务,没有四周一望无际的大山。
高中第一个学期,她很不适应,一个主要原因是想家。
虽然葫芦镇很贫困,虽然家里穷的家徒四壁,但是,她无比想念她的家人。
想念妈妈和妹妹,想念和她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连平时不顾家的老爸,此时在她心中也很亲切。
坐在教室里,她想起妈妈此时还顶着烈日,在地头干活。
不知她有没有按时吃饭?她被劳累折损的腰,还疼吗?
到了傍晚,她又想起妹妹。以往都是两姐妹一起放学,一起做饭。
现在只有妹妹在家,不知她能否把饭菜做好?有没有按时写完作业?
尤其是晚上熄灯后,她躺在宿舍的床上,久久不能入眠。
这个善良的女孩,从小到大,过早的体验了生活的苦楚,承担了生活的压力。
身处异地的夜晚,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人,惦念家人的生活情况。
回想起来,她觉得过去那些艰苦的岁月,其实是一种幸福。只要和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安心。

每逢放月假的时候,她坐上从保靖到葫芦镇的公交车,无比兴奋的赶回家。
那趟车,单程要15元。为了节省这15元钱,她可以几顿不吃饭,也要飞一般的赶回家去。
下车后,她直奔家门。看到妈妈在灶台前忙碌,她的眼泪哗哗不止的流下来。
月假可以在家里呆两天。她像亏欠了许多似的,一回家就忙个不停。
种菜、做饭、打柴、打猪草,这些熟的不能再熟的家务活,以前她累中生嫌,现在做起来,却真心觉得幸福。
在家的晚上,等妹妹睡了,她要和妈妈聊到很晚。
张妈对这个大女儿其实十分疼爱。可是她平时太忙了,地里家里的活儿太多,无暇关注女儿的感受。
她虽然没读过书,但相比一般的农村妇女,她有着更长远的理想。
她希望两个女儿都彻底走出农村,不要走她一样的辛苦的人生路。
所以,她再苦再累,也要供女儿读书。
她不会讲十分多的人生道理,对杜鹃的唯一要求是好好学习,听老师话,把书读好。
而杜鹃姑娘,从小在贫寒中长大,对妈妈的话言听计从,也形成了对母亲的依赖。
这也是她出去保靖后,还长久想家的缘故。
周日下午要离开家时,杜鹃久久的不忍心行动。
她坐在堂屋的门槛上,看着妈妈张罗这、张罗那,泪水一直在眼里骨碌碌打转。
张妈整个上午都没干地里活,她仔细的给杜鹃收拾要带的东西。
她把地里挖来的莲藕,剁成一粒粒,和肉末一起炒了,装在瓶子里,给女儿带到学校去。
天气凉了,她用心的编织袜子。她期望这双袜子,帮助女儿在冷天里抵抗寒风。
中午吃饭时,张妈煮上四个荷包蛋,两个给杜鹃,两个给杜梅。
然而,懂事的两姐妹都各分一个鸡蛋给母亲,她们知道妈妈在家里太不容易了。
张妈又把鸡蛋塞给了杜鹃。杜鹃捧起碗,转过头去,大把大把的眼泪滑到饭碗里。
吃过饭,张妈再三催促,杜鹃才依依不舍的提起行李,离开家门。
妈妈把她送到葫芦镇车站,一路千叮咛万嘱托。
她坐上去往保靖的公交车,隔着车窗看着妈妈,泪水再次哗啦哗啦的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