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杜鹃之四

那高山之顶的苗寨,对小杜鹃的童年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因为,从2岁到4岁,有整整两年时间,杜鹃生活在外婆家。

家里的农活太多,老杜又自诩文化人,不愿意干活,里外都是张妈一个人弄。

她忙不过来,无心顾虑小孩,就送到外婆家了。

这个决定对小杜鹃无疑是好的,她在外婆家度过了无忧无虑的两年。

外婆对她极好。舅舅那时尚未成家,对这个外甥女也是十分关爱。

她还有个姨妈,远嫁在外地,经常回来看望外婆,每次也给小杜鹃带来好吃的。

在这众人的宠爱中,杜鹃充分享受了童年的快乐。以至于她后来怀念起童年,首当其冲想到的是外婆家。

在山顶上的寨子,当年还处在原始的风貌。

整个寨子都是木头建设的房子,被烟熏的漆黑,依着山势,从上到下一栋栋排列。

外婆家位于山顶。从家里的前坪,往下看去,可以看到一栋一栋的其他村民的房子。

下到山坡底部,有一条比较大的溪流,溪水日夜不停的奔流。

溪流的边上,有一块打谷场。这里也是村民们的节日活动场所。

土家族,或者苗族,在湘西这两个民族其实习俗接近,也不怎么刻意区分。

他们有自己的固定节日,在节日时,全村都会聚集,有自己的庆祝方式。

比如,农历三月三,就举行隆重的开春庆典。村里人抬起大鼓(叫做春鼓),打起铜锣(叫做喜锣),排成长队,在田间游行。期盼当年风调雨顺,农作物丰收。

三月三的晚上,村民们在打谷场上烧起篝火,在篝火旁唱歌跳舞。在火焰飞扬中,一个个活跃的生灵,辉映在夜色与火光中。这种现场氛围,使得寨子里笼罩着一层神秘的气息。

而小杜鹃就出生在三月三的第二天,即三月初四。

那时,满山的野杜鹃花肆意绽放,如火如荼,赋予了大地满满的生命力。

在外婆帮助下,杜鹃姑娘在家附近的山上,采下一把杜鹃花。回来把瓶子里装上水,把鲜花插在瓶子里,可以鲜活好几天。

春天过去,到了夏天,整个山坡和田野,铺上满满的绿色。

杜鹃沿着山坡,一级一级的往下走,来到山坡底部的小溪旁。

在那里有其他小伙伴一起玩。他们双脚浸在溪水里,感受大自然带来的凉意。

他们在巨大的水车旁,看水车运转,带起溪水浇灌到村民种植的水稻田里。

他们翻开溪流旁的小石块,抓里面的螃蟹。

还有一种红色的鲫鱼,很难抓到,但顽皮的小男孩用自制的篓子,却能抓到这种鱼。

有个小男孩就抓到一条红鲫鱼,送给了杜鹃。杜鹃回来养在大水缸里,那个水缸原来是盛放牛的饮用水。这条红鲫鱼,一直陪伴着杜鹃在外婆家度过的两年。

山上的秋天来得早。到了农历九月底,就基本入秋了。

那里的秋天颜色变换明显。山上的灌木全都枯黄,松树披上了一层落寞的颜色。

溪水潺潺流动,两边的杂草也是一片枯黄。

秋天,对小伙伴来说,却是快乐的季节。

因为地里、山里,都有很多好吃的。

地里的水稻收割干净,剩下一片半干半湿的泥地,是挖泥鳅的好季节。

舅舅就带着她,拿个桶,去地里挖泥鳅。

每次都能挖上小半桶。回来和外婆一起,把泥鳅剖开,放在秋日的阳光下晒干。做饭的时候,把泥鳅和紫苏、生姜一起煎熟,那味道鲜美无比。

山里面的野果多的不胜枚举。那些都是说不上名字的野果,红的黄的都有,比如野柿子、野板栗之类,这些都成为小伙伴的最爱。

小伙伴们去山里,小杜鹃也会跟着去。带上满篮子的野果回来,成为农村娃的时令水果。

冬天的农村,稍显枯燥,因为没什么吃的,天气冷,也不方便出去玩。

但冬天下雪时,满山大雪覆盖,天地一片素净,却给小杜鹃带来极好的心灵感受。

多年以后,她还时常回忆起在外婆家看到的满山的大雪。

在这个离自己家隔了好几座山,要走好几个小时才能到达的大山顶上的苗寨,小杜鹃度过了美好的两年童年生活。

相比起她日后经历的苦楚,这两年基本代表了她美好童年生活的全部。

野杜鹃之三

张妈的娘家,也就是杜鹃的外婆家,位于高山顶上。

那里是大片的苗寨,每家每户都是木质房子。这种房子制作简单,就地取材,连砖块都不用。而且,冬暖夏凉,居住起来很舒适。

外公很早就去世了。外婆跟着舅舅一家人生活。

舅舅是个手艺人,木匠。他亲手打出的家具,精美无比,以至于远销到县城里。

舅舅娶了舅妈,一个手脚勤快的本地女子。后来生了两个小孩,一儿一女。

那一片苗寨,都依山而建。沿着山坡,从上到下矗立着一栋栋木头制造的房子。

那山坡还挺陡峭,基本上站在上一户人家的前坪,能望到下一户人家的屋顶。

这些木头房子,大多数都很老了。湘西人家都烧柴火,房子被烟熏雨淋多年,整体漆黑一片。

望着这些沿山而建的乌黑的房子,你会觉得神秘感油然而生。

同学们可能会问,为什么张妈是土家族,而出生在苗寨呢?

真实到过湘西的同学应该知道,在那里土家族苗族是不分的。

小孩在出生后报备身份证的时候,这两个民族随便填写,你写哪个民族就是哪个民族,今后享受的政策待遇都一样。

张妈出生在苗寨,当年是寨里一朵花。

诚然说,土家族的姑娘皮肤都不好,黝黑黝黑的。但张妈不同,皮肤水灵灵的白嫩。她长得也俊俏,年轻时追求的小伙可不少。

她为什么远嫁葫芦镇呢?这估计是看上了老杜这个人。

老杜虽是一个农民,但出生在大家族,从小没吃过太多苦。还读了点书,初中毕业。如今在葫芦镇的小学担任代课老师,教数学课。

老杜身材高挑,浓眉大眼,也算是挺精神一个小伙。

他除了教书取得点微薄收入外,还有自己祖传的独门手艺,一是看病的巫术,二是点打和推拿。这个日后再细讲。

老杜的这些能力,在没读过书的张妈看起来,都是优点。于是也就毫不犹豫嫁过去了。

张妈一开始是嫁给爱情的。为了爱情,她一人撑起所有事务。家里的长短事,田间地头的大小事,都是她瘦弱的肩膀一肩挑起。

老杜自己定位为半个文化人,也就不屑于田间那些劳动,下地干活是不去的。

婚后刚开始的日子,你亲我爱的,当然没有问题。但是,时间一久,老杜依然不干活,张妈依然辛苦,她的脾气就上来了。

于是,这家今后的大多数日子,都在夫妻的吵架声中度过。

毫无意外,在小杜鹃出生后,目睹着父母每日的吵闹,严重影响了她的人生观。

她曾跟我说过一句话:我今后选择自己的男人,绝对不要吵架的那种。

野杜鹃之二

在湘西茫茫的群山之中,有个县叫做保靖。

在保靖往南60公里,有个镇叫做葫芦镇。我们的主人公,杜鹃姑娘,即在此出生和长大。

葫芦镇地方不大,全镇人口也就一万多。这里群山环绕,山高林密,保持了湘西最原始的自然环境特色。

1984年农历三月初四,小姑娘在此出生。

她出生的时候,正值满山的杜鹃花开放。她父亲灵机一动,就给她取名为杜鹃。

杜鹃的父母都是土家族,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至于姓什么那并不重要,知道杜鹃这个名字就好。

而小姑娘今后的命运,恰如这满山的野杜鹃,生命力顽强,卑微而不屈服。总要在自己人生的不同阶段,绽放各具美丽的色彩。

杜鹃的家境是贫寒的。湘西那种苦,非一般人可想象。

因为地处群山之中,耕地面积非常少,所以不太可能靠种地维持一家温饱。

她出生后,一家三口人,只有不到一亩的薄地。位于山区,产量也低。

如何维持生存,便成为父母两人一辈子周转安排的任务。

杜鹃的妈妈姓张,来自隔壁古丈县墨戎镇。

张妈的娘家,是典型的大苗寨,位于雾气弥漫的山顶上。

那山,海拔能有1000多米。我后来开车去过,4.0的霸道轰着油门勉强能上去,环绕着山路要开两小时。

我们看葫芦镇与墨戎镇的地图:

地图上,起点是葫芦镇,终点是墨戎镇。两者距离不远。得益于村村通的惠民工程,现在从葫芦镇到墨戎镇有公路直达,驾车也不远。

但是,当年可是没有这条公路的。从葫芦镇驾车去墨戎镇,先要往北开到保靖县城,再从保靖出发,绕一个圈过去。

从保靖要么走西线,经过花垣县、吉首市,到达墨戎。要么走东线,绕经芙蓉古镇、古丈县城,再到墨戎。

这一路行来,光车程就要3到4个小时。张妈的娘家还在大山顶上,从山脚上到山顶,要么自己爬山,步行上去。要么就是霸道这种专业越野车,方能开上去。

不管哪种方式,爬上山的时间都要2个多小时。

可见,那种群山环绕的环境,对于交通来说,是多么不便利。

然而,古人有古人的生活方法。从葫芦镇到墨戎镇,虽然公路交通不便利,但是大山是连着的,一山挨着一山。

而对湘西大山深处里的人们来说,走山路如履平路,千百年来早就习惯了。

于是,父母逢年过节,带着小杜鹃回娘家,就在山路上穿行。翻过几座山头,就到了。

这一路行来,走的快点3到4个钟,走的慢点,就要4到5个钟了。路途虽然辛苦,但对山里人来说,几个小时的行程,压根不算什么。

老杜挑着一副担子,装满了给娘家的礼品。说是礼品,那其实就是农村的土特产而已。老母鸡、地瓜、萝卜、花生油,这都可以作为礼品。

张妈抱着小杜鹃,紧跟在老杜之后,一家人翻山越岭,来到外婆家。